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志愿者>>新闻资讯>>正文
校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9-21

一、南华大学概况(1)

南华大学是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的,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2002年10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批准,中国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核工业四一五医院划转为南华大学直属型附属医院。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衡阳市市区,北眺南岳,东临湘江。学校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

学校1981年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具有向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1991年开始与兄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省级重点专业6个,国家管理专业5个。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点,60多个研究方向。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建有部级重点实验室——溶浸采矿实验室和“国际氡计量计划”的亚洲地区协调实验室——氡实验室。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6000多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900多名,各类成人教育在籍学生7000多名。

学校本部共有教职员工2245人,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教授300余人,副教授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者50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20名。此外,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学校还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聘请了40余名有名望的专家,包括3位院士担任学校兼教授。

近几年来,获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6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300篇,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203部。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我校发表论文数排全国高校第69位,出版专著名列全国高校第49位。目前,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防科研项目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10项、其它项目380项,在研科研经费近1亿元。

学校编辑出版了《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受美国中华医学会委托,还承办了《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学校本部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拥有18个学院,19个研究所,21个研究室,35个学科实验室(中心),8所附属医院和56所教学医院,建有机械实习工厂、电子实习工厂和实验动物学部。图书馆藏书168万册,长期订购中外文期刊4680多种,电子图书50万册。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和4所协作型附属医院,共有病床6000余张。学校管理严格,制度完善,形成了“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优良校风。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学校还获得“贯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等光荣称号。�SPAN lang=EN-US>

南华大学概况(2)

南华大学是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中南工学院、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的多科性大学,实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管理体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学校设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衡阳市市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学校图书馆藏书300余万册,网络资源丰富,校园学术气氛浓厚,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设有国防科学技术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数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列教学研究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船山学院(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1个教学院部,另在附属医院设有8个临床学院。
    学校设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设有4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高校教师硕士学位等近2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55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拥有国防支撑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7个;拥有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国防紧缺专业19个。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鲜明。现有8个核专业和18个涉核专业,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之一;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的完整的医学专业体系,是湖南省医、护、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0余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
    学校拥有20个“十五”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14个“十一五”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5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拥有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8所协作型附属医院、9个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
    学校设有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等20个科研机构,拥有30个学科实验室(中心),其中有5个省部级重点研究机构: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实验室;溶浸采矿为核工业部级重点实验室;氡实验室、动脉硬化性疾病实验室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为湖南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氡实验室是国内唯一得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防科工委授权的氡计量站、国际氡计量组织的亚洲区域协调实验室。
    校本部现有教职员工2248名,其中教授234名,副教授610余名;直属型附属医院有教职员工400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00余名;拥有部省级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6名,省级各类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中青年专家45名,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03名;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
    学校面向包括港、澳、台等在内的3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并招收留学生,现有在校学生30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8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500名,各类成人教育在籍学生8000余名。
    近50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了10万余名“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他们绝大多数扎根奋斗在国防科技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环境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一批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生产、科研、管理骨干,一些杰出校友已成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十五”期间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
    学校承担973项目、863项目、国防军工重大项目及国家、省部级和地方政府其他纵向科研项目500余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横向课题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0多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42届比利时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2项,国际博览会金奖2项,获国内博览会金奖2项、银奖1项,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奖2项;获国防科学技术奖134项,卫生部、湖南省科技进步奖50余项。
    学校重点建设了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环境保护等大学科科研平台。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在氡计量、铀矿冶生物技术、人因可靠性等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溶浸采铀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地浸采铀矿山,“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及其模块化系统”、“卷烟机风力送丝经济补风方法及装置”等先进技术和国家发明专利已广泛应用于烟草等行业。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发病学与防治以及心肌缺血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与防治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胃癌病因发病学及防治、肿瘤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该中心主办了《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会理事长单位。学校环境保护中心为核工业生产、运营、退役治理已积累系统科研方法和成果,在业内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已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基地。
    学校学术交流活跃,常年举办或承办国内与国际学术会议,并与国内外30多所大学科研院校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格拉摩根等大学实现了互派留学生,与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成立了“中乌语言文化交流中心”,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陆续被选送到欧美国家著名大学访问或深造。
    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基地”、“湖南省文明单位”。
    学校弘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秉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抢抓教育强省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国家加快发展核电、重点加强环境保护等机遇,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为尽快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南华大学院校筹建

1、筹建衡阳工学院   

1979年11月23日,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发出通知:为适应四化建设需要,部党组决定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并已上报国务院审批。为了从组织上保证恢复工作顺利进行,决定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由我、王少山、陈健三人负责,于1980年1月1日开始办公。
       9月9日,部政治部通知任命我为筹备处主任,王少山、陈健、宋允武为副主任。1983年4月增补高云飞为副主任。筹备处属地师级。实行以部为主、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筹备处成立后即着手拟订恢复矿院计划,建立机构、调集师资,做好教学、生活等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建立了办公室、组织组、教学组、后勤组等临时机构,调集了20余名办事人员,开展筹备工作。
       1981年12月,部党组决定改变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为组建中南工学院。1983年1月26日,核工业部转发教育部关于筹建衡阳工学院的批复:“中南工学院筹备处,自本文下发之日起改名为衡阳工学院。”教育部(83)教计字007号文批准:衡阳工学院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筹建。由核工业部和湖南省双重领导,以核工业部为主,学制四年,规模1500人(学生),先设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辐射防护、计算机软件、工业和民用建筑、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工业管理和财务会计等专业。具备办学基本条件时再批准招生。
       当时筹备工作有三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是经费问题。根据学院规模和现有条件,要保证教学、科研和生活需要,初步概算尚需投资四千余万元。房舍要扩建改建,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购置等等,没有钱就动不了。1980、1981、1982这三年,每年只拨给十余万元作为筹备人员的工资和公杂费。1983年拨发三百余万元,这才开始基建和设备购置。第二是第四研究设计院搬迁,以腾出原有校舍,才能进行改建和调进教职员工。但搬迁一拖再拖,直到1983年底才大部分迁出,延误了学院招生计划,不得不将1983年开学招生改为1984年。第三是师资问题,我们建议部的干部和人事部门从部内各单位抽调能胜任教学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来充任教师。同时从社会上招聘有教学经验的教授、讲师。我们派人到北京、东北、四川、广东、武汉等省市高等院校商调。经过多方努力,才聘请和调进了一批中、高级师资,解决了招生教学的需要。
       1983年3月29日,部党组批准成立中共衡阳工学院临时委员会,我任书记,张帆任副书记。1984年2月25日,核工业部批准建立工学院领导体制,任命孙德伦为院长、凌球为副院长,并增补为临时党委委员。撤销筹备处机构,我改任顾问,仍为党委委员。7月2日部党组任命王昌汉为党委书记,7月3日任命汪兴华为副院长,相继建立了部、处、办和系(五个系)的机构,配备了相应的干部,学院已初具规模。1984年9月10日学院举行重建后的首届开学典礼,部、省、市领导及有关兄弟院校领导到会指导和祝贺。核工业部培养四化建设科技人才的基地——衡阳工学院诞生了。

 

 

2、筹建衡阳医学院

筹建原衡阳医学院(南华大学前身之一)于1956年列入国家建设计划。原本由湖南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分别负责筹办医疗专业和公共卫生专业,并抽调建院初期的教师和教学设备。后来上海第二医学院因故未能履行承诺,原衡阳医学院的创建工作便全部落在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肩上。
        1958年新生入学前,湖南医学院确定了抽调到衡阳医学院第一年开课的9位教师和3名行政管理干部,要求他们在长沙编写和印制教材,并从有关教研室带去基本的仪器设备,支持办学。这年秋季,学院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当时校舍还没有开工建设,是借用原衡阳医士学校的校舍开的学;学院领导人也还没有选定,是委托原衡阳医士学校校长代管衡阳医学院的创办工作。直到第二年春末,学院院长、副院长和设备科、人事科、总务科等行政人员才陆续到职。1958年9月15日衡阳医学院开学上课。1958年秋选定了现在的校址,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开工建设。一年后建成一栋四层的教学楼和一栋食堂、两栋教工住宅。1959年8月医学院搬入自己的校舍,迎接第二届新生入学。1960年第二栋教学楼建成。1961年教学主楼(现第三教学楼)开工建设。 
        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做出重大调整,衡阳医学院从1962年夏起停办。1965年复办衡阳医学专科学校,1977年恢复衡阳医学院。
       学院初创时期,恰逢麻疹等疫疾在农村流行,于是开学才一个月,学院便按照衡阳地委的指令停课。医学院和医士学校的师生混合编队,分别去湘南几个县的农村,协助当地卫生部门“除害灭病”,直到1959年春末才回校复课。此后又相继几次下乡支农。回校上课期间,因基建工地劳动力缺乏,课余时间师生经常参加挖山挑土方、运砖瓦等重体力劳动。1959年秋学院搬入新址后,校内道路泥泞,水电设施不完备,经常停水停电,办学条件艰苦。实验室用水要靠人力到附近田间水井汲取;因为没有电,老师晚上备课常靠蜡烛照明。日间用电也不正常,使得某些实验课无法进行而延迟到来电的晚上补上。当时国内农业歉收,口粮供应不足,许多师生患营养不良性水肿,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弥补口粮,师生还利用周围大片的闲地种菜种瓜,课余种植浇灌,夜间还要轮班去看守,防备被人偷窃。
       1961年兴建教学主楼(现在的第三教学楼),学院决定停课两周,挖掉一座小山头,开阔建楼地基。虽然强体力的劳动使大家感到非常劳累,但是,师生们仍然干得热火朝天。年近花甲的老红军邹荣美院长和外科专家周云翼副院长也经常出现在基建工地上。 
      虽然下乡支农占去了一些时间,但在院领导呕心沥血的经营下,全体师生艰苦奋斗,建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如今,五十年过去了,今日南华园内高楼成群,人才辈出,前景辉煌,令人欣慰。青年同学自当珍惜年华,努力学习,磨砺身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南华的美好未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3、经济管理学院的筹建

恢复高考后,理工科院校办经济、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原中南工学院(南华大学前身之一)恢复建校时也设置了这些专业。但是筹备、建设这些专业我们花了约10年时间。

二机部(核工业部)1979年11月决定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1983年1月国家教育部批复筹建衡阳工学院。当时学院筹备主管教学的陈健主任要我两天内编写一份“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我虽然毕业于辽宁大学(原东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专业,但对大学本科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仍是生疏的。好在1979年我参加了湖北国防系统领导干部学习班,在武汉做过相关调研,后在827厂由我主持办了半年管理培训班,学习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我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了“第一次答卷”。1982年8月,我到学院报到。根据学院安排,负责筹建工业管理系。

一个教学系的建设,三大要素是必须的:一是要有一批有理论、有实践、治学严谨的好老师;二是要有一个适合现代经济管理的各专业教学计划、大纲、教材;三是配合教学需要建设一个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包括教研室、实验室(含实验、资料、实习基地建设)、教学与学生工作室、行政办公室等,我们称之为“五室建设”。经过10年的建设,我们建立了工业管理工程、会计学、工业外贸专业,调集了约50名老师,组建管理、会计、经济三个教研室,学生工作室,教务与行政办公室,建立了资料室、管理信息实验室,人因工程(人——机工程)实验室,核电站模型室。

 

办学要有一批好老师

 

办学要有一批好老师,可当时全国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奇缺。想从高校引进有理论、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可能性小。于是,我们采用招聘、抽调、自己培养的方式建立师资队伍。当时,老教师大都是通过抽调、招聘渠道引进的,约20人。分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学院、辽宁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南大学等名校财经专业,少数几位是工科改行从事管理教学的。这些老师他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不足之处是知识老化,教学经验不足。于是,我们采取去兄弟院校调研、听课和自己办短期培训班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经过短期教学实践,他们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逐渐成为经管系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骨干,如张长元、邓志良、袁德平、谢恩惠、胡泊、郑成创、陈国清、肖明森、黄东娣、郑旺根、曹久山、成德元、陈泽丽、杨玉珍等。

青年老师大都是80年代初、中期毕业的本科生。对他们的培养方式一是让他们下企业向实践学习,了解什么是企业、车间、生产线、流水线、成组生产以及如何管理;二是按课程分批次进修,或攻读研究生学位,继续深造。通过3至5年的努力,青年教师逐渐成长起来,接替了老教师,成为经济管理学院新的强大的力量。如张力、肖东生、朱开悉、王振全、周晓东、廖碧波、阳秋林、陈国民等。记得张力教授刚调来时是在经济管理系人——机实验室工作,现在已是湖南工学院的院长了。

 

制定一个有特色的教学计划

      经济管理系开始设置工业管理工程专业、会计专业,后又设置了外贸专业。为了办好这些专业,我们花了约四年的时间,到全国各地约50多个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学校调研、学习、进修,了解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及教学管理。北到哈工大、吉林工业大学等,南到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机械学院,西到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大,东到上海交大、同济、复旦、上海工大、上海财大、福州大学,中部到了华中理工、中南政法财经大学等。

      我们还参加了由高教部组织的分别在广州、重庆召开的两次管理专业研讨会;邀请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财院、北京工业学院等多位教授来讲学,传经送宝;我们与湖大、湖南财院、上海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等合作出版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理论与实务》、《现代工业经济管理》3本教材,其中前两部我担任了主编、副主编;同济大学聘任我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我们派出5人到日本6所大学访问,获取国外办学资料,引进了人-机实验设备,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人-机工程实验室。

我们还访问了核工业部属多家企事业单位与机关,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管理人才,为我们制定教学计划、大纲提供好的参考。我们先后到秦山核电公司、大亚湾核电公司、272厂、710厂、711矿、22公司、24公司、25公司、27公司、成都核动力院、成都核理化研究院、北京核二院、上海核工业研究设计院、太原七所等调研。我们还利用在我校举办全国厂长统考培训班的机会,召集厂长们座谈,听取他们的建议。这些调研,为我们制定一个有核特色的教学计划明确了方向。现在,这些企事业单位都是我校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这样,在充分的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一个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包括核特色课程、实验、教材计划,为经济管理系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二医院的确定
        1977年7月,衡阳医专恢复学院建制,附属医院也更名为衡阳医学院附属医院。1983年7月,原衡阳地区与衡阳市合并,取消了地区制,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原来的衡阳地区人民医院也由省政府移交为衡阳医学院管理,更名为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原附属医院更名为附属第二医院。
        附一和附二两所附属医院的确定,对学校医学的发展和实践教学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前我们是借别人的医院进行学生的见习和实习,不仅不方便,还达不到效果。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两所附属医院,医疗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完全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医院的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附一、附二获三级甲等医院称号
        附一、附二医院在1994年一次性验收达标,分别被卫生部授予“三级甲等医院”称号,这是我校附属医院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三级甲等医院是当时等级医院中最具权威的,是湖南省内医院最高的荣誉。我们的两所附属医院是省直管医院中第一批被评上“三甲”的医院。在当时,衡阳市只有我们这两所附属医院获得这一荣誉。
        由于我当时是在附二医院工作,所以对附二医院争创“三甲”活动比较清楚。“三甲”医院的审核评定,对医院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设备条件、科研能力等都有严格要求。为了争创“三甲”,附二全体医务人员没日没夜地苦干,购买设备,加强管理,严格按照“三甲”医院的要求和条件,全力投入准备工作。我们想方设法补充购买了许多新的大型设备,并严格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院的管理。同时,为创“三甲”,我们建设了附二医院的住院大楼,1992年,住院大楼全部竣工启用;门诊改造工程和病房维修工程在1994年初也相继完成。
       我们在创“三甲”时干得很辛苦,我们的工作人员没日没夜地干,所有的成绩都是拼出来的。最终附二医院和附一医院在第一批验收中同时评审成功,均被卫生部授予“三甲”医院。
       通过“三甲”达标活动,两所附属医院进一步完善了医疗设备,健全了医院管理体制,硬件和软件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附属医院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注:曾明新为原附二医院院长)

 

责任编辑:谢四平 
  • 上一个文章:牵手汶川

  • 下一个文章:我校两名奥运志愿者结束前期培训顺利返校
  • 打印】    【收藏】    【关闭
    热点信息
     
    推荐信息

    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   打造全校最好的学生组织
    Copyright © 2008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请使用IE5.5以上1024X768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