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南华大学委员会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南华大学 
 首页 | 组织机构 | 活力南华 | 学在南华 | 魅力南华 | 特色专题 |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调查研究>>正文
 

调查显示:超九成青少年认为参与公益是责任

2009-10-07 中国共青团 点击:[]


中国共青团5月11日讯(记者 张晓琳)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当代中国青少年公益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日前在京发布。这份对全国6137名14~28周岁青少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青少年认为参与公益活动是其责任和义务。


此项调研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持开展,是目前我国第一份针对青少年的以慈善公益为主题的全国性调查报告。

九成以上青少年参与支援过救灾活动

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当代中国社会各界公益行为及其相关反应的一次集中体现。短短数日,捐款总额一再刷新中国慈善捐赠记录。对此,社会各层面及网络上反映出不同的声音。广大网友自制捐款数的排行榜,对各界的捐助行为做出了自己的评判:赞扬、质疑,或催促、抵制等。而作为网络的主体、发出这些声音的青少年,他们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是否有所作为?

本次调查显示,在抗震救灾中青少年表现积极。有94.7%的以各种方式参与支援过救灾活动,其中捐款的方式所占比例最大,达69.9%。捐款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活动或单位组织,所占比例达到53.5%;其次是手机短信,占14.3%。由此可见,传统的组织形式在青少年参与公益事业中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现代的通讯工具也开始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手段。

在抗震救灾中,青少年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也关注审视着周围人的行动。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对民众在地震中表现的评价普遍高于组织,企业和社会名人的巨额捐款并没有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热情和执着之余,青少年在抗震救灾中也表现了对社会慈善的理性认识和较为成熟的行为。

年龄越小,参加公益活动积极性越高

汶川地震以来,一度被社会冠以"垮掉的一代",被质疑"何以担起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80后"的表现,让社会对他们有了重新认识,也引发社会对青少年公益行为的重新思考。调查发现,86%的青少年参加过公益活动,其中年龄越小的人参加公益活动的频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比例不断下降。

此外,青少年的个人特质与参与公益之间也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具有人际关系好、外向、非情绪化、自信、善良、会关心人、团队意识特质的青少年倾向于更多地参与社会公益。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对青少年公益行为影响最大的并不是老师,而是家庭和同辈群体。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受到谁的影响最多"一题中,选择父母的比例高达41.7%;其次为朋友和报道的先进人物,所占比例分别为11.4%、10.8%;学校老师所占的比例仅为8.8%。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青少年公益行为水平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学校教育应成为提升青少年慈善公益水平的重要渠道,学校应该对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进行制度性安排,让他们在实践中和体验中成长。

最不满意公益意识与公益行为脱节

青少年对国家和社会的公益状况有自己的思考,对于发展国家的公益事业有良好的愿望,但对目前的公益环境还有许多不满意之处。调查显示,公众对于社会公益参与意识不高,且公益意识与公益行为脱节是青少年对社会公益环境最不满意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惯常认为的社会鼓励不足、国家相关公益事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政策不完善等不足,只占10%。

同时,青少年认为我国公益活动的具体组织还不够理想,须进一步改善。目前青少年所参与的公益活动主要是由学生社团、工作单位组织的,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也占一定比例。26.2%的青少年认为,社会组织对参与公益的青少年支持力度不够,在组织方"实际提供"与"应该提供"的对比下,"应该提供"的比例均高于"实际提供"的比例。

影响青少年公益精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青少年公益精神的培养也必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青少年认为,在培养他们公益精神方面,父母应以身示范,鼓励支持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

另外,绝大部分青少年非常希望学校把社会公益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56.9%的青少年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据调查显示,青少年所读过的学校组织公益活动的情况与青少年参与公益的情况高度相关,因此学校在青少年公益精神的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认为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大社会公益事业宣传与教育,提高社会公益意识,培育更多社会民间织参与社会公益。

上一条:中南大学物理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农村土地流转调查 下一条:团湘潭市委开展“两型社会,和谐湘潭”调查研究

关闭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