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专题 >> 三下乡 >> 正文
《关于农村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基本情况调查及思考》——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书
2020-08-29 语言文学学院汉语三班 肖玲   点击:

一、网络调查资料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过心血管病报告2018》(权限原因只能找到18年资料),我国的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上升阶段,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已高达2.9亿,死亡率居首位,毫无疑问是当前危害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同时,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从2009年起,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09.11/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是265.11/10万,且农村地区的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老年人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占比极高,发病率与死亡率岁年龄递增,在50岁后呈大幅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地区情况以是不容乐观。

二、调查目的: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其标准不应该只停留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方面,缩小城乡医疗水平差距也是重要方面。而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第一大“健康杀手”,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地区因为心脑血管疾病不断上升的死亡率也让人不禁加大对这方面的关注。

简单分析农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的原因:

1、应对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当前大部分医疗人才都集中在城镇,普通农村卫生院、私人诊所等往往缺少高水平医护人员无法满足其要求。而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距离大型医疗卫生中心较远,送诊时间长,容易延误重要医疗救助时间。

2、经济条件落后,许多家庭无法担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高额费用。有部分人选择“抗病”有病不治;有部分人则是选择借债看病,但又因为治疗周期等问题经常出现病未好就已是债台高筑的情况,由此不得不放弃中止治疗。

3、医疗资源欠缺。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总量较以前有了较大增长,但相较于整体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居民卫生保健需求增加,仍呈现明显不足。由于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它造成了农村卫生资源数量上不充分与资源配置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48%,但分配到的医疗资源仅占全国的30%

4、农村老龄人口比重高,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年龄的增长有莫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虽年龄增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大。大量农村精壮人口流入城市带来的不仅是人口年龄比重变化,还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现象。“空巢老人”独居在农村不但发生意外风险的几率加大,由于缺少正常的交流与关怀加大了老年人抑郁的几率,同时增大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

5、农村地区缺少对基本急救知识的宣传。农村地区的公开宣传工作往往将重点集中在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对急救知识方面的普及十分欠缺。大部分人没有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这让许多关键的救援时间被浪费掉。

6、另外则是通讯设备在农村老人中的普及度较低。即使是在现在移动通讯设备畅行的情况下,仍有许多老人不知道如何使用电子通讯设备,而农村老人对此的了解程度更是远低于城市老人,他们不知道在其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电子设备发出求救信号,这是得不到及时救治的主观原因。

三、调查活动的基本形式介绍:

1、调查地点: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梅桥镇横铺村

2、调查人员:肖玲

3、调查方式:采访村支部办公室直接询问相关数据资料与实地随机抽查住户了解

四:调查情况的基本概述:

   1、横铺村至2020年共有256户住户,共1084位居民。结合互联网数据可以知道这个村的规模在一般水平范围内,大概可以代表湘潭地区农村的基本状况。村内登记居民虽然有一千多名,但常住居民只在六百人左右(至县城上初高中的未成年人在计算范围内)。根据我随机抽查的五十户住户里有10户是只有母亲与孩子在家,父亲在外务工,长辈则居住在另一个村或者已逝世;其中16户是祖辈与孙辈在家,共25位老人,其中19位老人表示自己有心脑血管方面等疾病;其中10户是老人独居,其中有3户子辈会不定时返乡看望或者不定期将父母接到城市住几天,其中5位老人表示自己存在心血管疾病;其中8户属于“三世同堂”的情况,有两户是子辈夫妻二人都在家务农,在家做零活谋生,另外6户是妻子在家照料长辈与小孩,丈夫则在外务工。(调查中使用的老人的标准是六十岁以上)

2、根据以上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来看:

  • 大约32%的家庭老人仍在担负着孙辈的抚养功能其中有76%的老人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自身仍需要一定的照料。

  • 大约20%的家庭老人处于半放逐状态,即老人处于自己照料自己的状态,这是极为危险的情况。其中6%的家庭可能由于家庭条件较为宽裕,可以实现老人在城乡的自由往返,而让老人独自生活的前提是老人身体情况还较为硬朗,出于情感严肃决定独自居住在乡下。而另外14%则是另一种极端的情况,老人寡居在乡下的原因经济因素,子辈负担不起多一个老人在城市的生活;在调查的寡居老人里有一位是无儿无女,老汉他独自生活较在偏远的山间,有时会凭借贫困户的名义去疗养院住上一阵子。还有一种是道德因素,子女不孝,拒绝完成赡养老人的责任。

  • 其他48%的情况,其中占16%的“三世同堂”的情形可以视为老人得到了较为妥善的照料,有子辈与其儿媳一同照料。这种模式虽然是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里所有的传统模式,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明显趋于落败,仅靠农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城乡经济剪刀差的存在也让大量精壮劳动力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前往城市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这种传统的模式在延续千年间,诞生一种类似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天伦文化。这种模式显然是最为优越的,它上可以更好地保障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对下可以更好地完成对下一代的教育任务。正如俗语所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三代同堂”的模式有利于家族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弘扬。显然,这种由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问题必须要用发展的方法来解决。

  • 而另外剩下的32%则是老人与儿媳,孙辈一同留在农村的模式,这种模式成效与否的关键在于家里唯一一个青壮年——儿媳这个人物是否发挥了她该有的责任,承担了她该有的义务与否。诚然,有些儿媳因为道德原因未能完整的发挥她该有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父母辈多半仍旧是要承担一部分家庭劳务负担,但还是优于无人照料的状况。

3、关于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预防及紧急抢救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

了解程度

户数

比例

完全不了解,对心脑血管方面的认识极少

11

22%

了解一些,大概通过电视或手机了解到了一点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的知识

27

54%

比较了解,不仅知道如何预防与保健,也知道心肺复苏术等急救知识

7

14%

非常了解,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知晓其如何预防及保健,可以较为熟练地使用心肺复苏术

5

10%

*以家庭为单位计数)

五、思考及结论

1、我国当前心脑血管疾病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地区更为尤甚。从根本上看差距是由于经济差距而产生的。客观上它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主观上造成了农村患者就医事实上的“困难重重”。必须大力振兴乡村经济,把农村的精壮劳动力留在农村,保护传统的“三世同堂”模式,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同时加速农村地区基础医疗建设,将更多的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农村医疗混乱、简陋的现状。再然后是加快加快农村地区医保制度建设,将更多的心脑血管疾病专用药纳入医保体系里,减少贫困人口对治病的顾虑,消减“因病致贫”发生的可能。

2、提高民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从调查中了解到仍有22%的民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仅停留在少油少盐的程度,除此之外一无所知。然而互联网对这方面的普及又过于混乱,非科学成分较多。村委会可以积极有为,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以讲座的方式向民众普及专业的急救术。

、调查材料

 

(责任编辑:刘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