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南华 >> 青年发声 >> 正文
浅谈《春风又绿江北岸》中的扶贫干部风采
2021-05-08 文/李情情   点击: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方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因此,一系列反映精准扶贫的作品脱颖而出,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内涵和表达。作家何荣芳撰写的《春风又绿江北岸》便是优秀作品代表之一,文中位于江北岸的王屋村之所以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离不开王屋村扶贫干部们的坚韧和智慧。扶贫工作琐碎又艰辛,但是扶贫干部李晨光、王逸兴在扶贫过程中始终本着扶贫先扶人的原则,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着王屋村打赢了脱贫战。脱贫攻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扶贫干部却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每一场扶贫战后默默坚持的扶贫干部都值得我们敬佩。文中李晨光、王逸兴两位干部在王屋村的每一项扶贫措施都可以称作是教科书式措施。

一、干部极高的个人觉悟和职业素养

王屋村驻村扶贫干部李晨光,本来是市市场处党委副书记,却因为本着一颗想在退休前再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赤子之心,主动要求来驻村扶贫。在本该安稳工作等退休的年纪,试问有几人还会抱着这样赤诚的心去做这样艰苦的工作?单单是这点,就可以窥见李晨光极高的个人觉悟了。并且在王屋村的一系列扶贫工作中,生活上的艰苦一点都没减退李晨光扶贫的工作热情,至始至终他都恪尽职守,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对村里二十个村民小组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在一开始分包贫困户时,连当地村干部都不愿意结对的邢木,他也主动要求揽下。村支委改选,他亲自到王逸兴家建议他去参加竞选,因为他深知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人才。种种种种,无不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坚韧与担当。

村支委王逸兴,因为父亲生病毅然辞掉了大城市副经理的职位,在家乡白手起家的事业也很有起色,但是在生意和家乡发展中他还是选择了家乡发展,如果能竞选上村支委在乡村规划和发展上,他就有了话语权,那么他就能为故乡、为父老乡亲做更多的事情这也是王逸兴个人觉悟的高度体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王逸兴成功竞选上村支委之后,没有竞选成功的沾沾自喜,反而是更加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看到邢木对李队长的死缠烂打之后,也主动从李队长手里接过了这个烂摊子。这是他作为一个村支委的职业素养。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也是王逸兴的扶贫工作能完成得如此出色的原因。

二、干部与群众关系的融洽

在我国推进反贫困的事业中,党和政府实施了干部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干部与群众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少数贫困户的主动性缺失和懒汉思维、干部的工作态度等,都影响着精准扶贫中干部和群众关系的融洽,进而影响扶贫的效果。促进干群关系融合,提升精准扶贫质量,那就需要重视扶贫工作中对贫困群众的扶志工作。小说中通过几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为这个难题的解决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刚接手扶贫任务的王逸兴第一次去走访他的扶贫对子时正逢正月初八,因此他贴心地给每户都准备了拜年红包。因病致贫的马兴源家他就一直追踪着肇事者的赔偿进度;孤苦老人秦来发家因为无儿无女以至于缺乏劳动力,王逸兴就帮他们联系收鹅的买家,变鹅为现;至于因懒致贫的邢木,他就一直本着扶贫先扶志的原则,尽管前期的邢木行事确实比较恶劣,但是他很幸运没有被村干部放弃,并且最终被两位干部扶贫的赤诚之心感化,成功地脱了贫。野菜岛岛主万有根,作为一个私营户,开始他是精明固执并且觉悟不高的,但是在经过李晨光、王逸兴的不懈游说以及稻虾养殖收入明细的了解后,他表达出了愿意配合扶贫进行稻虾养殖的想法。党和国家的干部是受人民委托,为人民办事的,是人民的勤务员。李晨光、王逸兴这两位干部在王屋村的脱贫过程中做到了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王屋村干群关系融洽的原因所在,也是王屋村脱贫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三、干部高度有效的扶贫工作

 政府拨款二十万,大多数村干部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觉得应该直接把救济款拨给贫困户,采用输血式扶贫,幸好有李晨光、王逸兴这种有魄力有眼界的干部,他们知道输血式扶贫终究是治标不治本,他们认为应该拿这些钱去做能增值的事,采用造血式扶贫。王屋村在他们的带领下,结合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因需施教,用政府拨款买鸡苗,养大后再回收,以此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跟种田大户合作稻虾综合种养项目,再雇用村里的贫困户,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重塑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王屋村的造血式扶贫因人施策制定了帮扶计划,切实解决了实际困难,提升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增强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自信心,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李晨光、王逸兴两位扶贫干部的正确决策。

文中的李晨光、王逸兴是中国无数基层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干部自身的个人觉悟和超高的职业素养以及清晰的自身定位,是他们成为脱贫攻坚领导者的资格证,也是保证扶贫工作透明高效的前提;干群关系的融洽正如扶贫工作中的纽带,只有融洽的干群关系,才能将干部与群众拧在一起,劲往一处使,从而达到高效脱贫;干部自身的视野、能力、受教育程度达到一定高度,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方向及施行效率。为众人报薪者,必为民所记!

(责任编辑:孙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