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暑期调研社会实践团于7月22日走进岳阳市华容县福尔康集团及棉文化博物馆、福文化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以“生态文明建设与可再生资源利用”为主题,旨在了解其棉文化,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社会实践队开始了对福尔康棉文化博物馆的调研参观。
中国棉文化博物馆落户于湖南省第一产棉县、全国三大产棉县之一,棉业历史悠久的华容县,华容种植历史悠久,宋末之初已开始普及种棉、棉纺、棉织,清朝时,著名巴陵“木棉布”就来自于华容。清朝光绪年间,清廷曾两度从美国引进“陆地棉”首先在华容试种,繁殖推广。民国初期至今, “中国棉纺织名城”享誉中华。正是在此棉花地上,由福尔康集团和柳庆新先生在“福尔康卫生材料产业基地”共同创立了中国首家棉文化博物馆,总投资三千万元,建筑面积近一万平方米、馆藏物品一万余件。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南华大学社会调研实践团的成员依次参观了医疗馆、棉花馆、棉纺馆、无纺馆。深刻的认识到了棉花与生活以及医学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在相关人员的讲解下,了解了棉最开始是如何作为外来物种引进中国内陆并不断发展的,也更深刻感受到先人们的智慧。
当公司在棉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时,福尔康公司本着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业园区的‘心’,继棉文化博物馆之后,又建设了福文化博物馆。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在过去是指‘福气’‘福运’。而现在更为人们共同认知和憧憬的是‘幸福’。而福文化馆的创建初衷,是立足本源本土,将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为工业产业增添文化厚度。
中国棉文化博物馆参观完后,实践队员相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此次棉文化博物馆参观的收获和感想。
7月23日,南华大学社会调研实践团的成员们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更进一步的了解棉制品的生产过程,进入了福尔康集团的工厂。工厂中分许多车间,实践团成员按照产品线分别从脱脂-漂白-清花-铺网-水刺-烘干-成品卷取这些方面对工厂进行了调研考察。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实践团成员清楚的认识到福尔康集团生产的无纺布、纯棉纸巾相比于其他产品其优点在于采用纯天然优质脂棉为原料并经过高温蒸汽消毒和高压流水线处理,不残留棉絮且无荧光增白剂,卫生安全其能干湿多用,还享有低碳、环保、生态、健康之美誉。以无纺布为原材料的产品多次使用的功效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还更能符合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思想。
说到生态文明建设,就应该联想到工厂污水的排放处理,经车间讲解人员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双氧水高温漂洗棉花过后的污水首先排放到工厂边不远处的小型污水处理池。进行第一次过滤残渣的处理后便排入福尔康企业园区入口处的大型污水处理站,进行二次污水高温蒸馏处理,经过这一系列处理后,污水质量便达到政府要求,并可再次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车间讲解人员告诉实践团成员,福尔康集团在进行对优质棉的处理时,拒绝使用氯(cl)来进行漂洗,使排出的废水不存在有剧毒的危险,从而促进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如今社会上,传统纸质的生产从来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生产1吨纸就要耗费20棵大树、100立方米水。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约 2700吨纸、27万吨水,2700吨纸,意味着54000棵大树将化为乌有;还有,这 27万吨水在造纸后变成了污水,如果将这些污水注入一座水质可供饮用的大型水库,顿时变为有害的废水。而福尔康公司则把纸巾的生产原料换成了“可回收利用棉花”从而改变了现有纸质对于大自然的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的困惑。从原棉到脱脂棉,再到棉条、全棉无纺布、医用急救包、尿不湿材料、化妆棉……福尔康这个湖南唯一一家进行棉产品生产的有限公司,把一朵棉花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棉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无疑不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一种体现。工厂技术人员对于废水的妥善处理,福尔康对于产品生产线的严格把关都是在为中国的建设履行应尽的义务,响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李泽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