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专题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教育评价多维,学生成长多样
2024-07-23 转载   点击:

  【教育评价改革进行时④】

  编者按

  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衡量?用考试分数、论文发表来评价是常见做法,但这种评价模式标准相对单一,有时甚至为了追求结果而偏离教育初心。近年来,这一局面有所改变:鼓励学生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自身兴趣开展研究,用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取代论文发表要求,建立健全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机制;多视角记录成长足迹和发展轨迹,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创新的教育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多样化成长,为日后潜心治学、攻坚克难凝聚力量。

教育评价多维,学生成长多样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暑期开展“三下乡”活动。新华社发

  【记者调查】

静下心来钻研,持续激发创新

——北京大学探索建立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机制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 嫱

  论文发表周期长,研究成果短期产出难,试错机会有限……种种因素,让许多博士研究生在求学治学路上犯了难。而片面强调论文发表的评价模式,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传统评价模式忽视了学术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致使不少学生盲目追求论文发表速度,却牺牲了论文质量以及自身的综合研究能力提升。

  为改变这一局面,近年来,北京大学探索建立了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机制。为此,记者走进北大调研。

教育评价多维,学生成长多样

  正值暑期,首都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新华社发

  以过程评价缓解毕业压力

  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才能顺利毕业,这是当前研究生完成学业的普遍要求。对此,北大数学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焦宇翔却有另一番经历和体悟:“我们学院并不以发论文的数量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更关注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深度。这种评价机制减轻了我的学业压力,因为我知道,只要研究工作有价值,即使最终并未发表论文,我依然可以顺利毕业。”

  “做研究可能几个月都没有新产出,这很常见。”北大智能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博航告诉记者:“量化评价的取消,让我们有了更多试错机会。”张博航最初选择的研究选题遇到困难,因为不再担心“发论文”的时间要求,他及时更换了研究选题。现在,他关于图神经网络领域表达能力的研究进展顺利,相关成果获得机器学习国际会议ICLR2023年杰出论文奖。

  2012年起,北大逐步改革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方式,诸多院系陆续取消了对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建设实验系统、建立理论模型、获得发明专利、写作学年论文等,都成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博士研究生培养标准的降低。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长肖云峰介绍,学校开展博士生年度审核,考查学生每一学年的创新成果,考查内容包括参加学术会议、课题研究、专著撰写等多个方面。此举既可以鼓励学生潜心治学、攻坚克难,也提示他们合理规划好每一学年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表明评价从目标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有助于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以提高学术质量、激发研究潜力为目标

  自攻读硕士学位起,北大中文系博士后、2019级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高树伟就开始探究《永乐大典》流传、编纂、体例、辑佚等基础问题。经过数年积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历史研究》《文史》等权威期刊,毕业论文被评为2023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系里不鼓励学生着急发表论文,文科领域隐形的工作量较大,思考一个问题需花很长时间,最好在想法比较系统完整后再落笔。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持续阅读、长时间思考。”得益于学校和院系的支持,高树伟有了充足时间专注于研究。

  不将发表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并不等于论文不再重要。肖云峰表示,改革评价体系是为了给学生充分的研究空间,以厚基础为导向,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并催生更为卓越和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可以沉淀下来,实现更大突破。”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冯禹昊感触颇深,“毕业压力的缓解并没有使我松懈,反而让我更加专注地投入科研中。”在读期间,他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最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ence发表论文,填补了国家尺度森林碳收支模式研究的空白。

  “过去的评价体系可能会固化、限制学生的研究方向。现在,我们更敢于去挑战高难度课题。”焦宇翔说。

  以综合评价机制引领学术成长

  工作坊是以专题研讨、教授指导、学术讲座为主的学术活动,北大经济学院已将参加该活动列入评价体系中。该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卢国军介绍,学院规定博士研究生每学年需参与20次以上工作坊活动。“我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与学者面对面交流,获取宝贵的指导建议。”在校期间,他的学术成果陆续发表于国内顶尖期刊。

  “学院鼓励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这推动了我们与国内外学术同行间的交流合作,帮助我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实验设计。”北大口腔医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蔡鑫嘉表示。经过近三年潜心研究,蔡鑫嘉建立了首个精准评估口腔白斑癌变风险的CNAscore模型。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鹏介绍,实行综合评价机制以来,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获得专利和科研奖励等数量均有显著增长。“综合评价机制不仅有效推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更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潜能,为培养拔尖创新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讲述

将毕业论文写在工程一线

讲述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3级博士生 勾致晴

  我是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2023级博士生。入学一年来学习科研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

  我第一次了解这个专项,是在2022年9月,彼时我正在准备保研。我发现这个专项非常适合我,因为我希望在研究生期间能够更多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未来投身国家航天事业。面试时,评委中有来自企业的专家提了不少理论如何应用于工程的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让我印象深刻。

  研究生入学后,学校为我们每个学生都配了校企导师组。我在企业有一名主导师和一名副导师,他们与学校导师一同确定我的研究方向和后续培养计划。企业导师均从企业的骨干成员中选拔,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完成专业实践课题。

  基于企业实际工程课题的研究成果,是我们毕业评价的重要一环。为此,我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卓越·企航”赴企参观实践活动,走入企业,围绕项目关键技术瓶颈了解相关工程事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学院还会邀请很多专项的在职博士到学校,以午餐会形式跟我们进行主题交流。在交流中我发现,实际工程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很深,理论用于实践时会受限于复杂的实际环境和非理想的物理条件,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开展实地研究。

  在毕业评价方面,这个专项也有很多创新做法,非常锻炼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新的评价方式突破传统的评价框架,打破论文对学生的束缚,鼓励结合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以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方式展现研究成果,将毕业设计或论文真真切切写在工程应用中。

  我深刻感受到了评价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校学习期间,我参与到课题组和企业合作的某型号性能优化项目中,主要负责弹道规划工作,将所学知识用在了工程应用中。我感到非常幸运,也很期待未来能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中,成为国家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期末一张卷”不是唯一评价指标

讲述人:黑龙江职业学院2022级智能建造技术专业学生 唐 宇

  相比于记诵书本知识,我更喜欢动手研究制作一些小模型。

  过去,这常常被定义为不务正业,让我感到迷茫。走进黑龙江职业学院,我的学习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走上讲台,我正要拿起书本,老师却让我们围坐在一起,观看一些精美的建筑模型。老师说,大家也可以动手尝试一下!就这样,我开始制作我的第一个作品。

  学校老师非常关注我们的学习需求,经常组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我们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这样的氛围,让我重新找回了对学习的热爱。更让我欣喜的是,学校真正做到了不再用“期末一张卷”给我们打分,而是通过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来考核我们。我们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贡献、绘制的图样、创建的模型、技能竞赛获奖和取得的职业证书,都将被计入总成绩。

  于是,我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努力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有了充分展示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机会。2023年,凭借作品《钢轨卫士——纳米绝缘有机聚合物胶粘剂》,我获得了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这让我找回了自信,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职业素养护照见证我成长

讲述人:北京市商业学校2021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王奕佳

  我的幼师之梦从北京市商业学校启航。

  刚入校时,学校为每一名新生颁发了职业素养护照,封面上镶嵌着一颗金色扣子,寓意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启航金色人生。

  素养护照以我们的成长过程为主线,以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养成为核心,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岗位、拓展五个模块的任务和活动,记录我们在思想品德、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劳动实践等方面获得的成绩和荣誉,指引我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职业素养护照有不同级别与称号,就像通关游戏一样,分数越高,级别越高,既有趣又让人充满期待,为我的成长注入了动力与色彩。

  走进学校合作的幼儿园,在保教实践中磨炼技能、学以致用;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探访“红都”百年老字号的红色基因……在一次次学生工作的历练中,我的协调组织、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逐步提高。

  每当我参加完一个活动,就会急切地打开素养护照的手机端软件,根据自己“护照云”中不同模块的“雷达分析”,查看评价报告,以尽快发现自己职业能力的优势与不足,查漏补缺。

  三年来,见证我成长足迹的,除了一本本获奖证书,还有不断上升的素养学分。我要勇敢前行,不忘“幼有所育”初心,牢记“幼有优育”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专家视点】

以评价改革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王传毅(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为培养支撑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者,整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社交式学习等新概念和实践方式不断涌现。然而,唯论文、唯分数等陈旧的评价观念与评价模式对于学生拥抱这场学习的变革形成了显著制约,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与创新。

  从单一测量到多维互动:教育评价与时俱进

  教育评价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教育评价近百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具导向下的测量评价,强调评价者的技术性角色。评价者应用测量技术开发标准化工具,对学生智力、学习能力等进行测量;第二阶段是目标导向下的描述评价,强调评价者作为学习水平的描述者,对学生学业达成度进行呈现;第三阶段是决策导向下的判断评价,需要基于教育评价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与资源配置挂钩;第四阶段是价值导向下的建构评价,它认为前三阶段评价存在严重弊端,如管理主义倾向明显、过分强调科学范式等,强调评估者应扮演建构者、协调者角色,在融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多样化的发展诉求,在互动与协商中完成评价。

  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教育评价方式同时存在于各国不同学段的教育中,都对教育教学的过程优化和质量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通常具有压抑性,只关注学生具象知识的习得,却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社会情感。只有更加强调教育对人所具有的启发性,并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才能通过对话式互动和建构性评价,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和思想解放。

  以生为本:理论引领的教育评价改革方向

  唯论文、唯考试等刚性的教育评价,极大束缚了学生的天性与创造力。教育评价结果成为筛选学生、奖惩教师、分配资源等举措的重要依据。学生为考而学、为分数而学,在漫长的被动学习中丧失了兴趣和内驱力,也消减了积极性和创新性。

  如何让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是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从改革方向上看,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进步主义认为,评价应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成长过程,而非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纸面考试和论文评价,因为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将教育视为“生活”、视为学生“经验的不断改造”。建构主义认为,评价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他们在学习中真正成为主人,因为适宜的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个性特点而设计。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评价不能“整齐划一”,应当全面呈现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和发展路径。项目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育评价应当依托学生协作的项目,强调对其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创新教育评价的建议

  为真正实现学习的变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在实践层面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形成若干可参考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教育评价全方位、深层次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以“立”破“唯”,倡导综合性评价。教育评价的内容应当不仅包括学生的学术成就,也应将在第二课堂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社会情感能力等都纳入评价范畴。应当通过项目式学习、口头报告、团队讨论等多样化评价方法,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

  二是着力于对学生的指导支持,开展诊断性评价。评价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更不能将评价作为工具,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给予学生指导和支持。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周期性调查机制,以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定期倾听学生声音,摸清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情况,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阶学习、整合性学习、师生互动学习、迁移性学习提供实证基础,为教学设计优化和课程建设创新提供指引。

  三是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强化增值性评价。评价不能只看绝对水平,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增值。可通过长期追踪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变化,识别出具有较高成长提升度的个体,并运用多层次线性模型、倾向配对评分等方法,挖掘影响其能力水平增值的关键因素。教师应根据增值性评价的结果,优化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四是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评价。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在线互动记录等,识别学生的学习模式、优势和弱点,形成每个学生的评价画像,帮助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自适应学习技术可以根据学生在过程性评价中的表现,精准推送个性化的测评题目和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整体而言,评价改革创新需要系统规划、持续投入和多方合作。只有政策制定者、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评价改革实际落地。

  同时,还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改革落地策略。由于评价改革影响较大,不能“一刀切”,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院校层面,都应考虑“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并给予“老人”选择新办法的自由权;二是改革经验的定期总结。由于评价改革政策仍存在一些相对模糊的表述,因此应当持续跟踪和总结院校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及时分享;三是改革与督导并行。“五唯”是顽疾,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久久为功。可定期开展教育评价改革执行成效评价,针对改革推进缓慢或改革执行存在较大偏差的单位进行深入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评价体系。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23日 13版)

[ 责编:邱晓琴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