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大学生村官帮扶要“量身定做”
2011-11-14 钟丽菲   点击:

 

    作为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出台以来十分引人注目。近五年,学者们围绕“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环节对该计划予以阐述,认为要有合适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才能“下得去”;要有配套的培训管理机制,才能“待得住”;要注重对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平台建设和考核激励,才能“干得好”;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理通畅的分流渠道,才能“流得动”。然而,流程的展示还须结合具体实践,方能使研究充分体现应用价值。

我们选取大学生村官工作走在江苏省前列、并形成自身特色的苏北地区作为考察个案,就已普遍展开的帮扶工作进行剖析,以期从中获得某些经验与启示。

“1011工程”催生三种帮扶样态

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帮扶工作与“1011工程”联系密切。“1011工程”又称“双千工程”,是指2007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选派1011名大学毕业生到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在全省范围正式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由此围绕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工作大幕也徐徐拉开,并形成以下几种主要样态。

一是思想帮扶。从高校校园转向陌生农门,由大学毕业生变为基层工作者,大学生村官经历空间地理位置和社会层面的角色“移位”,面临心态调适、工作适应及困难应对等难关。

从深层次来讲,思想帮扶还有认识上的“拔高”问题。报考村官时,大学毕业生关注较多的是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笔试和面试考核的当下要求,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本身思考不多、领悟不深。上述情形决定了思想帮扶的实质是基于思想引导的疏导式帮扶,即管理部门针对其思想动态、心理问题展开的“号脉”和诊断,所起的作用是一种表达性支持,涉及分享感受、发泄情绪、寻求对核心问题的认知、肯定自身的价值尊严等,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村官摆正心态,树立信心,进入角色,适应并融入农村环境。

苏北地区的做法是,大学生村官通常被安排到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距离集镇较近、村党组织书记较为优秀的村组任职,并在乡镇政府大院安排食宿。当地政府一般会购置日常生活用品,配备自行车,安装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努力为他们营造宽松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县市、乡镇主要领导定期主动找大学生村官谈心谈话,消除其认生心理,用热情关怀和真心关爱留人留心。

二是工作帮扶。所谓工作帮扶,其实质是师徒式帮扶。“师父”是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村“两委”干部,主要责任人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徒弟”则是初来乍到、毫无农村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帮扶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开展村务管理。

与思想帮扶不同,师徒式工作帮扶偏重于村务工作实务,它发挥的是工具性支持的作用,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和解决问题等。鉴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舞台中心是在农村基层,而村级组织在党的执政体系中处于基层末梢,也是与“三农”联系最紧密、最关键的一环。

在苏北地区,多数县市为使大学生村官更快提高农村工作实际水平,积极推行“导师配备制”,除配备思想导师(乡镇领导班子)、生活导师(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技术导师(农村致富能手)外,还配备工作导师,即所在村的班子成员以及蹲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对一或者二对一的帮助,并采取“帮、带、扶”三位一体的形式直接培养,做到“工作留在身边,重要活动引导参与,安排任务有的放矢”。

三是创业帮扶。创业帮扶的实质是助推式帮扶,即通过创业引导、项目培育、后期扶持等,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使之成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带双强”型村干部。

就类型而言,创业帮扶可分为政策性帮扶和技术性帮扶两种。政策性帮扶主要是政府层面组织实施的帮扶,它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并为其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导引性明确、支持力度大、持续性强是政策性帮扶的特点。而技术性帮扶主要是当地农村致富能手的“援手”,具有灵活、便捷、高效的特点,是政策性帮扶的重要补充。

苏北T市政策性帮扶推行“四个帮助”方式:帮助解决创业资金难题,帮助选准创业项目,帮助聘请创业导师,帮助引导创业模式。截至2010年底,该市在村任职的796名大学生村官中,已有430人创办、领办、合办各类实体300个,吸纳就业13252人,带动创业7501人,帮带致富8353人,形成“村官+大户”、“村官+贫困户”、“村官+基地+农户”等创业模式。

帮扶去部门化、碎片化、形式化

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国家明确提出建立齐抓共管制度,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落实部门管理责任。我们认为,在帮扶工作过程中,应避免帮扶工作“部门化”、“碎片化”、形式化。

首先,帮扶工作的主体应该整合。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帮扶工作的主体为政府相关部门、村“两委”以及农村致富能手,当前应尽可能将对大学生村官具有重要帮助价值的机构、组织纳入进来,如高等学校、金融机构、电信部门等。

其次,帮扶工作的“阵地”应该扩大。现有帮扶工作主要立足于“待得住”和“干得好”环节,需要将帮扶工作“阵地”进行前移和后挪,形成全面覆盖。前移是在“下得去”选聘阶段,要将帮扶及时送到有志服务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身边,使之提前了解和熟悉“三农”问题,做好基层工作的准备。后挪是在“流得动”去向阶段。国家规定大学生村官后续出路有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和继续学习深造五条。何去何从,此时最需要帮扶工作的介入,引导大学生村官正常有序流动,缓解出口阻塞。

再次,应强化新时期帮扶工作的平台建设。基于大学生村官人数的激增,新时期帮扶工作的平台建设不应是过去纸上的松散帮扶联系制度,而是应具有网络化、正规化、组织化的特征形态。一方面,平台建设可以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另一方面,它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村官自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例如,苏北Y市通过建立组织网络和开展联谊活动,既加深了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了解,又实现了共同发展。

最后,要注意帮扶工作的力度拿捏。帮扶工作的主旨是“助人自助”,必须掌握“火候”,不致帮扶工作发生变形。为提高创业成功率,苏北S县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包创业指导、包项目选择、包政策指导、包方法帮教、包跟踪服务、包困难解决的“六包”服务。显然,该案例中的帮扶工作力度过大,近乎形成包揽、包办,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过程中的主体性严重受损,而地方政府似乎成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实践的“主角”。

我们认为,只要站在战略高度谋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全局,坚持国家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上担负无可替代的引擎角色;坚持地方性实践知识,形成精细化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程序;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村官自身需要进行设计,提供包裹式服务支持,协助他们自立自强、发挥潜能。这一上下结合、回归主体的设计理念将会有效推动整个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

链接〉〉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首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

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计划,调整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