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国务院派人到18省区督查物价 中国要稳定民生产品价格
2010-11-29 李元   点击:

    中国国务院前天组成六个督查组,前往18个省区市对物价进行督促检查。对于当前中国稳定物价的努力,舆论呼吁政府要与民众共渡时艰,各级政府部门应向民众明确表态,水、电、气、油等和民生密切相关的产品不再涨价。  
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督查工作重点是调查了解有关地区价格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供求及价格变动情况,总结推广各地在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稳定价格、保障群众生活等方面的好经验,协调、指导地方完善政策,改进工作。  
中国各地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月上涨,让众多中低收入家庭生活压力剧增,社会不满情绪上升。11月22日晚,因不满学校食堂涨价,贵州省六盘水市二中部分学生砸烂食堂桌椅。  
国务院和各地政府近来出台一系列管控措施,开展价格大检查,试图控制以农产品为主的物价上涨。   
    北京出台10项措施控制蔬菜在流通等环节上涨;江苏省规定,只要CPI涨幅连续3个月超过3%,就会按低保标准的25%发放物价补贴;广州对低收入者实施按月补贴,厦门的低保对象将获得动态生活补贴;而福州则从10月10日起,对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和空心菜等4种主要蔬菜限价,成为中国第一个政府干预、控制菜价的城市。  
发改委前天宣布,10月底以来,发改委、国家粮食局通过郑州、安徽粮油批发市场共投放国家政策性粮油2550万吨,以增加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同时,发改委、交通部、财政部已联合下发通知,从今年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针对食堂价格上涨可能导致学生闹事,发改委昨天要求,要以省委为单位,尽快将对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的补贴兑现到位,市县政府要安排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同时,整肃市场秩序,打击恶意囤积、变相涨价、合谋涨价、发布虚假价格信息等违法行为,抓紧研究制定价格应急预案,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完善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储备,防范价格异常波动。 
    发改委要求国企承担社会责任  
发改委也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石油企业要确保成品油的供应;煤炭企业要稳定煤炭特别是电煤价格;粮食企业要严格遵守粮食经营者最高库存的限定,不抢购、不抬价、不囤积;生产流通企业不得趁物价上涨之机,投机炒作,哄抬价格,牟取暴利。  
《新京报》昨天发表社论说,物价上涨已给很多市民带来了生活压力,但近来一些地方政府却在酝酿天然气、自来水、电价上调,如果再加上一些涉及民生的不合理行政收费,这无疑将令多艰之民生雪上加霜。  
社论认为,尽管抑制涨价可能会令一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国有企业出现亏损,取消一些收费,也会令政府收入减少,但是,在物价上涨、民生形势严峻的情势之下,各级政府理应想方设法为民生减压,要舍得掏腰包,与民众共渡时艰。 
    眼瞅着蔬菜、水果、猪肉、食用油这些生活必需品一个劲儿地涨价,几个月前刚刚升职加薪的小张发现,自己工资卡里那多出来的几百元并没有按计划存留下来,而是不知不觉“流”进了超市和农贸市场。
    自打两年前被迫当上“房奴”、一年前又幸福地成为“孩奴”后,小张自嘲正在迅速加入“菜奴”的行列。身为南方人的她,原来还时不常地在超市选购些来自家乡的精细蔬菜,现在也只好改去农贸市场买应季的北方大路菜,“等冬储大白菜下来了,准备多囤点儿,要不好不容易涨的这点工资,还不够吃菜的呢。”小张无奈地对记者说。
    可以说,小张的经历和感受正是最近一段时期物价攀升特别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后,大多数普通城市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自己“荷包”缩水,他们更为关心的是,这只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全面通胀时代已经到来?政府又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稳定物价,以降低广大群众生活成本支出?
    实际上,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之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一直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不仅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出现,也多次被写入以往的“五年规划”。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一次将“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列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之首,不仅凸显了政府稳定物价、管理通胀预期的决心,也契合了“十二五”规划建议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人们在展望“十二五”时有了更多的“民生期盼”。然而,要想“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除了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外,物价平稳也是政策惠及民生的实际体现。
    众所周知,物价过快上涨的直接后果是加大居民生活成本,进而降低其生活水平和质量。如果通货膨胀超过居民可承受范围,进一步演变成实际利率为负时,那么,不仅使热衷储蓄的广大居民财富缩水,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错位和扭曲。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物价水平整体较为稳定,防范通货膨胀效果显著,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也必须看到,负利率也一如“魅影”般时隐时现。据专家分析,此期间由于负利率造成的居民利息收入损失近6223亿元。
    今年2月份以来,受自然灾害、成本推动以及游资炒作等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居民消费品价格持续攀升,并宣告再次进入负利率时代。尽管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打击农产品炒作,令一度飙升的绿豆、大蒜等农产品价格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从7月份开始,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再次出现较快上涨。特别是进入10月份以来,民用天然气、柴油等或涨价、或短缺更是将通胀预期推向更高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CPI不仅远超出3%的警戒线,且攀升至4.4%。央行在前期发布的《2010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称,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和收入分配及资源价格进一步改革的影响,再考虑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未来物价上涨压力不容忽视,因此,未来货币政策需要回归常态。
    面对来势凶猛的通胀,央行终于挥出“加息”利剑,于10月19日宣布上调利率。显然,稳定物价、抑制通胀已成为未来政策调控的重点。
    然而,有专家指出,此轮物价上涨与此前几次通胀有所不同,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和共同作用,使得政府在出台调控政策时面临更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就认为,我国食品类价格已进入了由“成本推动”和“需求拉上”共同作用的持续上涨期。前者主要是指务农人口收入在城镇务工收入、城镇最低工资指导线、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持续上升,从而导致食品生产成本的上升,推动价格上涨;而后者主要指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从“吃饱”向更加注重膳食平衡的“吃好”转变,由此直接造成了今年以来各类杂粮的轮番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加快推进,以及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造成部分行业出现阶段性产能紧张,也成为价格在一段时期内不断上涨的推手。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为刺激经济而普遍采取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大量流动性在资源品和大宗商品领域寻找逐利机会,成为推升通胀压力的主要风险之一。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2009年以来“四万亿”救市项目的后期推进与货币信贷天量投放将对整体物价水平产生滞后效应。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贸易顺差,加上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热钱加速流入也将加大我国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
    从今年以来的物价走势和构成因素来看,原本主要由供需失衡造成的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价格攀升,正在逐步演变为食品与非食品共同作用的物价全面快速上升,显示出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也对政府治理通胀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苹什么”、“气得慌”……这些看似调侃却又透着无奈的词汇,却折射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如果听任物价不断上涨、负利率扩大蚕食百姓财富,不仅会使政府后续出台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也与“十二五”规划建议所传达出的民生导向背道而驰。
   在CPI涨势明显、通胀预期日益强烈之际,政府再次果断出手。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包括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对困难群众进行补贴。通过市场调控与行政手段双管齐下,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切实保障群众生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物价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稳定物价更是当前重要的民生大事。在即将跨入“十二五”之际,尽管面临诸多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我们坚信,一个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的政府,一定会为百姓管好“米袋子”、“菜篮子”。这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民生的期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