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在这里转了个大圈,历史在这里闪出了亮点,时代在这里发出了呼唤,有一篇梦幻在天海间——北部湾。 ——题记
一切变化,都源于这里的一片海——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把位于“东京湾之顶,中国海岸之最南端”的钦州港规划为“南方第二大港”;
1968年3月22日,2000吨级的浮码头在防城港动工建设,“海上胡志明小道”就此起始;
1984年,北海被国务院确定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
历经曲折的北部湾,最近几年,再次强势闯入人们的视野:从发展基础最薄弱的一环,到多区域合作中心;从经济发展配角,到开放开发龙头;从地方发展题材,到国家发展战略;从“风生水起”到“千帆竞发”……
如今,南海西北部弧形臂弯里的这片蔚蓝色海洋,已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力、对接东盟的新引擎、对外开放的新翅膀。
求新谋变抓机遇,百折不挠敢为先——
寻求发展良机、思谋发展良策的北部湾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开放、创新精神,让这片饱受磨难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4.5公里长的大榄坪2号路填海而成。路的尽头,钦州港两个十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引人瞩目。
50多米高的6台桥吊、7台门式起重机,见证着这里的繁忙与希望——今年前10个月,这个年轻码头的集装箱运量达17.5万个。
钦州,拥有天然深水良港,海岸线520多公里,可以建成200多个1至30万吨的泊位。根据规划,2012年,钦州港年吞吐能力将达1亿吨,“南方大港”名副其实。
历史在曲折中走过了一个轮回,也给这座古老城市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多年来,“守着大海吃农业饭”的钦州,决心借北部湾开发开放的东风,真正实现“因港而兴,因海而荣”的夙愿。
“‘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提出将钦州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航运物流、产业合作、市场交易三个枢纽和宜居宜商滨海新城……”面对未来,42岁的市委书记张晓钦信心满怀。
但谁又能想到,两年前,这个“南方大港”还是汪洋一片。顽强的北部湾人,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吹沙填海,创造了“一天造地40亩、一天海上修路600米、七天建一层楼”的“北部湾速度”。
这一切,仅仅是近年来北部湾开发开放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广西在党中央的引领下,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路径的结果。
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广西的发展优势到底是什么?资源丰富、沿海区域、开放前沿、风景秀丽……广西加快发展的希望究竟在哪里?多少年来,努力和探求一刻也没有停息。
广西北部湾拥有海岸线1595公里。历史上,这里就是我国对外交通、贸易、交往要道。汉代,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庞大的船队从这里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南亚、西亚,再通往欧洲、非洲。100多年前,北海就是对外通商口岸。20世纪90年代,国家明确提出把广西建设成为西南出海大通道……
现实似乎总是严酷的。虽然守着“一片海”,但多少年,广西“捧着金碗讨饭吃”,留给人们的印象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
面朝大海为什么却走不出大海?成为广西内心深处的沉重疑问,也促使这个地区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定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良机终于到来。
面对历史性机遇,这一次,北部湾人决定加大转变思路的力度,将发展的眼光,再次从封闭的内陆投向开放的海洋,确立了广西未来发展的定位——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要实现这一定位,必须紧抓广西沿海区位优势。广西经济发展的潜力在沿海、后劲在沿海、未来在沿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的话掷地有声。
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临珠三角,广西是我国大陆省区市中唯一沿江、沿海又沿边的地方,也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
涵盖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及玉林、崇左两市交通和物流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多个区域交会点,区位优势明显。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历经磨难和挫折的北部湾人以创造性的思路和真抓实干,让这个静谧多年的西南中国海域,迸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2006年3月,一个后来被人们称为“湾办”的机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挂牌成立。
“这个机构就是协调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经济区内城市的协同发展。”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北部湾办”主任陈武说,一段时期来,几个城市区位相似,发展目标重复,对外竞争呈非良性态势,对内部资源流动存在壁垒,有限的财力被分散,增加了发展成本。
开发未始,规划先行。“湾办”对四个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基本定位:南宁是“区域性国际化城市”,防城港是“商贸、物流、港口城市”,北海和钦州则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几年的实践,让四个城市在错位和抱团中,实现共同发展。有人形象地描述:现在的南北钦防,更像是一个城市综合体的四个功能区,相互依存,又各具特色。
同时,原先分属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管理的港口,自2007年2月起,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北部湾港。之前同质竞争严重的态势,很大程度上得以扭转。
“三港握成‘拳头’之时,恰逢国际金融海啸迎面扑来。2009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平均增幅不足5%,北部湾港却创造同比增长25.38%的奇迹,成为带动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龙头。”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叶时湘说。
全新的事业需要全新的视野。北部湾人的敢想敢为,让这一地区的开发开放迈出创新性步伐:
——北部湾经济区已建设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形成了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成为中国对接东盟、联通世界的“无形之路”;
——自治区“北部湾办”和广西社科院共同组建北部湾研究院,承担北部湾开放开发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战略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一系列特殊人才政策相继出台: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鼓励经济区内各市配套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探索设置“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聘请专(兼)职引人引智专员;坚持“来去自由”,实行“特事特办”;
——钦州保税港区被列为继天津、大连、上海、广州黄埔后第五个沿海整车进口口岸,它也因此成为我国唯一具备整车进口口岸功能的保税港区……
思路转变带来景象的改观,也给这里的人们无限憧憬和信心。如今,八桂大地,到处都能听到谈论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贸区、保税区的声音。而这些,几年前对他们来说,还是陌生而遥远的命题。
“过去防城港干部去外省出差,都不好意思说是防城港人,现在他们讲起家乡充满自豪。”防城港市委书记禤沛钧说,前年和去年仅市接待办接待的重要客商就达5958批,日均8.2批、115人。
虽至南国深秋,阳光热力不减。11月15日,广西凭祥友谊关前,一辆辆满载着水果、电器等货物的大卡车隆隆驶过边境线。一旁,中国凭祥-越南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热火朝天。
崇左市市长黄克顶着烈日,用夹杂着浓重壮乡口音的普通话,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凭祥综合保税区的规划:“要敢于先行先试,与越南实现交通、产业、服务上的无缝对接,打造‘两国一区’共同产业园区,为北部湾开发开放开拓思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的血液一经流淌,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说,“北部湾经济区的创新发展,干部的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明显增强,这是我们实现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 现代产业齐聚集,核心竞争力提升——
从产业荒漠到重大项目扎堆落户,北部湾以全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组建现代产业集群,中国沿海经济新一极峥嵘渐露
一个城市的兴衰沉浮,往往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北海在1992年后,喊出了“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北海”的口号。盘活土地资源,将土地推向市场,北海“造楼神话”轰动一时。
谁会想到,美好的愿望结出的却是苦涩之果:小小城市竟瞬间聚集1000多家房地产公司,由于没有其他产业支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地产业遭当头一棒,一个城市的加快发展之梦瞬间破碎。
“大开发热”带来的后遗症,让北海16年内没有一个大型工业项目落户,1999年,北海甚至没有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北海过去近30年,兴也匆匆,败也匆匆,关键问题就在于没有实体产业作支撑。”回顾北海的产业发展之路,北海市常务副市长孙大光表情凝重。
不愿被遗忘的北海,在痛苦中寻求着新的发展支点。2008年,自治区政府与中国电子集团合作的北海电子产业园,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开始建设。
“去广西搞电子产业?你是不是疯了!那里可是电子产业荒漠。”索耀宗现任北海产业园发展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回忆当初,很多朋友听说到北海建厂投资,都这样劝他。
带着怀疑,索耀宗与同事们来到北海,看到的产业园却是一片荒地,几个孩子把这里当成了放牛场。
“刚来时确实很失望,但很快我们就意识到,北部湾这张白纸,可以让我们设计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他说。
说干就要快干,要干就要干好!2008年,北海电子产业园实现当年招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日本三洋、台湾光宝集团、香港德昌电机、景光电子等一艘艘“电子产业航母”驶进北海,引来成群的“护卫舰”“登陆艇”伴随,电子产业在北海迅速形成规模。
历史就这样被书写。开工一年,园区就引进了13家电子企业,产值一跃超过百亿元。电子产业成为北海开放20多年来首个过百亿元的产业,产值占广西电子产业半壁江山。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园区内,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着奇迹——广西生产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第一台海量存储器、第一块笔记本电池、第一台电脑电源、第一台LED自适应显示器,均贴有这里的标签!新兴产业的风生水起,舒展了人们皱了多年的眉头,唤醒了北海的新梦想,也吹响了北部湾加快发展的新号角。
2006年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达43个,总投资近4000亿元。不经意间,一个又一个产业之最在这里产生:
——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是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粮油加工基地之一;
——建兴电子科技(北海)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地区最大的专业电脑光驱制造基地;
——北海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存储设备生产基地;
——广西银亿科技矿冶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国第一大镁化工项目和中国第二大膏质酸联产水泥项目;
——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将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生物质能源基地;
——防城港金川有色金属加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镍铜冶炼生产基地;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北部湾,这个中国沿海经济新秀,在全球金融风暴中成长,走出的是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
11月10日上午,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内厂房林立,机声隆隆。看着眼前的景象,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斌的思绪总会不由地回到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开发区刚刚起步,就迎头遇到金融风暴。”李斌说,突来的危机让一些原本与开发区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取消了投资计划,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开发区,发展陷入困境。
2008年1月,国家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危机之年成为冲出重围的转机之年。2009年,北部湾经济经济区生产总值增长15.9%,比广西高出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7.2个百分点,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2008年,世界鞋业巨头台湾麦斯集团在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投产16条生产线,可年产高档出口女鞋800万双,用工超过1万人。
集团项目负责人张元亨说:“北部湾给了我们重新布局的空间和机会,我们不是简单地将机器和生产线搬过来,生产技术、生产流程、污染处置等都有了升级。如果说东部沿海工厂是1.0版本的话,这里的工厂应该是2.0或3.0版本。”
如今,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内的台湾(南宁)轻纺产业园,已有12家企业入园,另外还有27个东部产业转移项目等待落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将成为全国一流的轻纺服装鞋业基地,曾经的投资盲区成为投资热点。油荒!加油站前车辆排起长龙;电荒!工厂拉闸限电机器停产。曾几何时,这样的场景常在我国西南地区上演。铺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中国西南能源供应的复杂线路:进口的石油要通过海运从中东和非洲运到广东,再从广东运到大连的炼厂,出来的成品油通过公路、铁路输送至云南、贵州、广西,行程绕了大半个中国。
作为西部沿海地区,北部湾要改变大西南能源供应线路图,为区域发展装上“高能电池”,配备“巨型油箱”。
2007年底,中国石油广西石化钦州千万吨炼油项目开工建设,并于今年9月8日正式投产。一吨吨汽油、柴油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今年10月,当北方多省份出现“柴油荒”时,西南各省份油品供应和价格保持稳定。
栽得梧桐引凤来。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项目为钦州引来众多石化下游企业,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在北部湾崛起。目前,钦州正准备动工建设一批中石油下游产业项目和一批精细化工、新能源项目。到2012年左右,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金谷石化园区将实现超千亿元产值。
今年7月30日,我国西部大开发23项重点工程之一、少数民族地区首个核电站——防城港核电站开工。核电站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每年可发电近500亿千瓦时。值得一提的是,一期工程建设的2台核电机组,设备国产化比例将达87%。
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北部湾,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呼唤着北部湾。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肩负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交通、物流、产业对接使命的北部湾经济区,作用更加凸显。
北部湾经济区的每个城市都憋着劲往前赶。玉林市常务副市长戴毅说,玉林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侧翼”,扮演着北部湾联通珠三角的桥梁角色。如今,玉林将充分发挥龙潭产业园的带动作用,把“侧翼”变成“窗口”。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和建设的参与者,自治区“北部湾办”常务副主任陈瑞贤在谈到这一区域发展的未来时表示,再给北部湾5年时间,北部湾将还给世界一个惊叹。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从生态环保为导向的产业布局,到“以人为本”宜居城市的打造,北部湾经济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工业共处的和谐新路
湛蓝的海水中,成群的白海豚逐浪嬉游;松软的滩涂上,成片的红树林随风摇曳。素有中国最洁净港湾美誉的北部湾,让游客流连忘返。
2006年,一个女孩在钦州三娘湾游玩时,指着正在海面嬉戏的白海豚问父亲:“工厂建起来后,还能看到白海豚吗?”
女孩是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总经理吴恩来的女儿,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他。事后经过详细论证,公司最终决定,将污水排放标准从国家要求的二级提高到一级。
“一级排放标准的水,可以用来种花、养鱼。整个污水排放系统,公司花费了近10亿元。”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陈德恩说。
一边是生活和生长着白海豚、红树林、儒艮等众多珍贵且脆弱物种的北部湾海域;一边是石油、钢铁、化工等大批产业项目纷纷落户。人们不禁会问:中国最后一片“净海”能否守住“清白之身”?
一系列的数字给出了答案:2009年,广西近海水质一类和二类达标率为87 .5%,与2008年相比,分别提高2.1%和6.3%;作为亚洲候鸟通道交会点的防城港市,万鹤山的鹭鸟从几十只增加到现在的几万只……
走进中石油钦州项目厂区,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厂房,蔚蓝色的天空下矗立着几根醒目的大烟囱,与以往炼油项目灰霾密布景象不同的是,厂区看不到烟尘。
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建设之初就提出了规划先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把经济区划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大类。
一道宽阔而坚实的生态屏障在北部湾区域拉开,面积超过北部湾总面积的1/3,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区。 “不砍树、不推山、不填水。”郭声琨提出北部湾建设要科学规划,坚持“三不”原则。
广西大学环境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研究所所长喻泽斌指出,北部湾的发展能否成为环保标杆,实现重化工业从高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的“华丽转身”,关键在于规划设计的科学与否,以及各环节监管措施的落实。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在北部湾整体产业规划的布局上,环境优先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保护有“海上大熊猫”美誉的中华白海豚,钦州专门划定一段生态海岸线,不准布局工业项目。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更要‘碧海银滩’。”为让市民生活环境更舒适,北海将包括两个工业园在内的整个40平方公里城区,一概划定为禁燃区——工业生产不得使用煤炭或重油作燃料。
2009年,北海空气质量持续位居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前列,全年优良天数达365天。“北海的空气是可以打包出售的。”一位北海市民自豪地说。
没有规划好之前,不开发就是最好的开发。
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防城港东湾岸线红树林是国内最大的城市红树林区。为发展经济,这里曾被规划为物流园区,在多方论证,政府改变了规划,将这里建成一个红树林生态实验园。如今,拥有全国37%红树林的北部湾海岸线,已成为广西的一张新名片,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决心。一边是若干冶金企业这样唾手可得的利税大户,一边是北部湾洁净的海水和清新的空气,砝码究竟要加在天平的哪端?
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给出了响亮的答案。在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乃学指着规划图上标有“综合物流区”的一片区域说:“这里原本规划的是一个冶金工业区,后来考虑到冶金产业污染大,经过反复考虑改变了规划,取消了这个园区。”
生态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发展,不要工业化。
为了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北部湾在引进企业的时候,采取了上大压小的原则。“大企业生产管理相对规范,环境保护投入大,技术设备先进,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排放,同时也方便政府进行监管。”北海市环保局副局长卢学军说。
防城港核电公司旁的榕树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公司总工程师耿平生介绍:“榕树林有几百年历史了,规划初期就将它保护了起来。现在,榕树林不但保护了生态,也是这个项目的天然防护屏障。”
正是因为坚持绿色工艺、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玉林龙潭工业园区的广西银亿科技矿冶有限公司,在不断扩大产能的同时,节能减排走在了国内同行前列。公司副总经理张伟介绍,每年可节约能源6.5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万吨。
大企业、严标准、高门槛、新科技,收获的是广西北部湾良好的生态环境。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绿城南宁让人们在现代都市里,感受置身山水田园般的世外桃源。因植被丰富、四季常青、诗情画意,南宁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誉。
2009年7月,南宁提出要打造“中国水城”。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介绍,至2020年,南宁市城区的水面率将达到12.5%左右,穿城而过的18条内河,将成为河水畅通的行洪道、水清岸绿的生态区、风景秀丽的景观带、人水和谐的休憩园。
在钦州,今年3月启动“园林生活十年计划”之后,又启动了滨海新城首批项目建设。几代钦州人“滨海而居,融入海洋文明”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加快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齐共享——
小到一条条“断头路”的改造,大到一座座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镇群拔地而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家住北海市贵州南路尽头唐屋村路段的陈如珍,提起2010年春节期间的一个场景,至今仍然十分感慨。
春节前的一天,陈如珍家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春节快到了,他专程来感谢像陈如珍一样,为了北海的建设顾全大局的广大群众。
“修好门前的这条路,我们十几年来天天盼。愿望终于实现了,你们做了件大好事,我们应该感谢政府。”陈如珍握着王小东的手说。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开发热”退去后,北海从天上掉到地下,不但留下巨额不良贷款,烂尾楼、断头路也成为这个城市挥之不去的痛。
“烂尾楼、空置房总面积有200多万平方米。‘天下第一滩’银滩边的房子,1995年拍卖最便宜每平方米才200多元。”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德全回忆说,北海当时几乎成了“烂尾楼”“断头路”的代名词。
2000年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文,处理北海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地方党委、政府经过多年努力,2006年后,“烂尾楼”基本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烂尾楼”问题勉强解决,由于缺少产业支撑,财政捉襟见肘,市区内“路不通、道难走、水不通、灯不亮”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百姓的生产生活十分不便。
随着北部湾开放开发,北海经济实力逐渐好转,解决“断头路”的时机逐渐成熟。2009年,北海市全面启动民生路网工程,对36条道路进行改造。到今年2月,一期工程的11条道路全部实现通车。
修路修复了形象,也修补了民心。一位市民在自家门前贴出了这样的对联:修路解民忧有口皆碑顺民意;跨越施新政众志成城谱新篇。
如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座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建筑独特、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群拔地而起。
南宁市通过“一江四湖”水系建设,打造“中国水城”品牌;防城港市重点建设全海景的生态滨海城市;北海决定向东打造“北部湾临港新城”,向南打造“北部湾休闲之都”;钦州市则重点推进47平方公里的茅尾海滨海新城建设……
“时隔10年,再次看到的防城港犹如梦幻般,不觉被感染、受鼓舞。”11月9日,在领略了防城港新城规划和新貌后,台商万贤德感慨地说。
10年前的防城港,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描述:一根“扁担”挑两个“筐”。两个“筐”是指防城区和港口区所在地,“扁担”则是连接两区的道路。“扁担”两旁自然生态良好,一直以来荒无人烟,港口区和防城区组成的“筐”也破破烂烂、拥挤不堪。 “面对北部湾开放开发,防城港抓住地处中国大陆和海岸线最南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区域、海滨城市、边关城市的区位优势,一手抓好产业发展,一手搞好城市建设。”防城港市委书记禤沛钧说。
紧扣“滨海、门户、生态”三大特色,防城港重点建设曾经荒芜的“扁担”段沙潭江核心区。把城市格局由昔日渔万半岛“一岛独尊”,向江山半岛、渔万半岛、企沙半岛和西湾、东湾、珍珠湾“三岛三湾”全面拓展,让360度海景成为防城港市最大的景观资源。
经过几年努力,一座“海在城中,城在海中”的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官员就是公仆,政府就是服务。在钦州,“有事请吩咐”成为各级官员工作中的“口头禅”。无论对客商,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如此。
香港锐丰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克英对这句话深有感触:“项目原打算投资到东北或东部沿海地区,钦州市市长肖莺子会见时当场表态‘有事请吩咐’,有了这样的郑重承诺,31亿元的项目,35天就落户钦州。”
钦州市还要求,对普通老百姓,打电话或面对面交流,都要把“有事请吩咐”挂在嘴边、记在心头。遇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员,可以随时投诉。
良好的服务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未来的美好愿景,让这个城市在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荣获“魅力之城”。这是继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深圳等入选“魅力之城”后,我国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同样如此。
2010年11月9日,对150多万北海人民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自治区政府的请示,同意将北海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开放文化、南珠文化、疍家文化在这里融合。这里有保护完好的历史城区、成片的历史建筑和功能更新延续的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以来,北海的文化却未得到应有关注,甚至被称为“文化沙漠”。
2009年5月,北海启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北海历史文化宣传月”系列活动启动、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的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连续公演。北海这座历史文化 “富矿”,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把文化的张力变成城市的活力,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城市的竞争力,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并以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定力’,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王小东说。
近年来,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则是一场场文化大戏,在北部湾精彩上演。文化惠民工程深受北部湾人民的青睐。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伴随着《大地飞歌》的主题曲,连续唱响12届,唱红了众多明星,名震国内外。
2010年10月25日夜,由知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梦幻北部湾》在防城港市北部湾广场拉开帷幕。一大批知名演员免费出演,为北部湾开发开放贡献力量。
“2万多张票,其中有1.5万多张免费派发给群众,让大家感受文化大餐魅力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自豪感。”防城港市常务副市长席扬说。
2009年起,钦州市把财政支出的50%以上,投入民生和社会事业。张晓钦介绍,今年将投入16.36亿元,抓好教育、医疗卫生保障、社会保障、文化、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城乡风貌改造、廉租房建设、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放心肉”等十项惠民工程。
防城港提出,全市统一的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月人均不低于600元;全市统一的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月人均不低于1000元。所需资金市级负担30%,地方负担70%。这种做法,在全国首创。
风起千层浪,渔歌飘远方。滔滔北部湾,海天一色蓝。
有人说,没有亲历漓江的烟雨,就不能领略广西山川的秀丽与神奇;没有聆听过刘三姐的歌声,就不知道广西人的热情、聪颖与淳朴。
而现在,广西的新变化向世人宣告,没有感受过北部湾的春潮,就体会不到广西的梦想与未来。
涌动着希望和激情的北部湾,千帆竞发,海阔天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