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旨在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村庄整治工程,正努力与文化传承寻求平衡,以彻底杜绝一些地区因照搬城市建设而使农村特色风貌尽失的现象。
白墙黛瓦的民居依托山势,错落有致,两、三百年历史的古祠堂修整后,重新燃上村民祈福的盘香,各式健身器材围绕着一棵百岁高龄的古树,村民们仍然习惯在这里话家常、议村务。
在安徽省南部潜山县水吼镇燕窝村,37岁的村民程功芳晨练后,下地照看起自家种植的十几亩蘑菇。这位过去多年在外地打工的农民说:“我去年回乡后就决定不出去了。村里的环境如今不比城里差,家家通自来水、通网络、有卫生间。最让我留恋的是家乡的文化,古树、古宅、古井是每一个村民的精神寄托。”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正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一些地方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干脆照搬城市建设,拆除旧村落,把大批农民集中安置到远离耕地的楼房里,不仅造成生产生活中新的不便,更使许多悠久的农村文化流失。目前,中国多地政府正吸取前者教训,探索不同方式,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尽可能多地保存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农村风貌。
安徽省在尊重村庄现状格局的基础上,坚持整治与保护并重,不拆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不破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充分利用已有建筑、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统筹考虑村域及居民点范围邻近的山、水、林、田、路等生产生活要素,完善和改造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村庄公共环境。
“皖北、皖南、皖中地区各有特点,不同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村庄整治不能套用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明说。
在规划引导下,安徽省出现了一批“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的秀美村庄。黟县宏村镇卢村靠山临水,田园风光十分优美。当地政府为推进整治专门成立了卢村古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组,树立保护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依托村庄整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
九华山脚下的一些村庄整治示范点,则突出徽派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特色,统筹规划村庄整治、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乡村。
浙江则提出围绕“江南水乡”“庭院文化”特色,推进村庄整治。众多村庄聘请了专业设计师,规划设计水环境治理、绿化布局和庭院整修。江西省南部地区则把村庄整治工程与古民居保护工程、田园旅游工程结合起来,整合建设、农业、旅游、国土、林业等多部门资金,打造村庄整治样本。
安徽省社会学家范和生指出,尊重农村文化、尊重农民原有宅院的村庄整治才最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让群众满意,并经受住后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