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南华大学委员会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南华大学 
 首页 | 组织机构 | 活力南华 | 学在南华 | 魅力南华 | 特色专题 |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调查研究>>正文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2-09-12 ---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点击:[]

    前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农村景象。尤其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了“三农”工作,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是农业大国,发展“三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本次调研以衡东县草市镇10个村为试点,围绕“走读乡村文化  展望乡村未来”这一主题开展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农村在十八大之际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状况,并为该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过程
    此次暑期走访湖南乡村文化的调研活动,引起我们调研小组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前期的策划工作,还是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周密筹备,都体现了我们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紧密联系当地群众,紧紧抓住与当地新农村文化开展的情况有密切关系的话题进行了本次的调研活动。
    一、调研过程
调研过程分五个部分,一是与镇政府进行交流,了解草市镇基本情况,确定具体调研工作的基本方案;二是走访草市镇下辖中的10个行政村,发放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三是与草市镇文化站罗站长进行交流沟通;四是在镇上通过发放新农村文化建设国家政策的宣传资料、立展板、大型签名活动来扩大活动影响力,达到宣传效果;五是分析我们实地调研数据,就所产生的问题与镇政府进行交流、探讨。
    二、调查现状
草市镇位于县城东南43公里,地处洣水、永乐江汇合处,东与攸县接壤,南与安仁毗邻。草市镇属洣水流域重镇,历史悠久,明清两个朝代都曾设巡检司,以巡检司和练兵的草坪而名草司,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更名草市。
(1)行政区划
辖:灵山居委会;草市、江坪、江田、大对河、新洲、坪山、罗家寨、桐桥、油子塘、丫塘枯、白毛洲、洣坪、沙港、彭家园、香花山、田心、吴家仓、横岭、黎明、山田20个村委会。
(2)历史沿革  
草市镇属洣水流域重镇,历史悠久,明清两个朝代都曾设巡检司,以巡检司和练兵的草坪而名草司,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更名草市。1958年设草市人民公社,1982年撤销人民公社,分设草市镇、洣坪乡,1989年撤区并乡时,草市镇、洣坪乡重新合并设草市镇。自明朝开埠以来,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陆交通条件,草市镇逐步形成集市墟场,为衡东、攸县、安仁三县的商品集散地.每到春分时节宾客如云,商贩成群,俗称“赶风社”。 
(3)经济概况
境内有“灵山胜地”、“八仙下棋”、“猴子捞月”、“合福林寺”等名胜古迹。该镇耕地集中成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草市镇是个文明古镇,集镇功能完备、各项事业发展较快,镇内有供水厂,日供水量达3000吨-4000吨,望日岩、荣桓小水电网络在此汇合,电力供应充足。邮电通讯条件优越,医疗卫生机构健全,草市医院和草市镇卫生院合并为衡东县第四人民医院,文化设施齐全。 
三、数据分析
从草市镇所辖村中选取10个典型村,分别是草市、白毛洲、彭家园、洣坪、沙港、罗家寨、吴家仓、黎明、桐桥、横岭,在镇政府人员肖助理的协助下,结合问卷调查和群众的亲密交谈两种方式,走访村民。
此次调查,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投放200份调查问卷,收回184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80份,有效率为90%。
综合问卷数据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当地农村家庭2011年全年收入
从表中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5000元以下占34%,5000-10000元占29%,10000-20000元占24%,20000元以上占13%,说明农村家庭年收入情况较平衡,贫富差距不是很大,从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造成此现象原因是草市镇水资源很丰富,流域面积大,遇汛期极易涨洪水,淹没庄稼,只能外出务工挣钱。这从侧面反映出农民能否有时间、金钱、精力来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二、当地农村家庭2011年用于购买图书和报刊的支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没有用于购买图书和报刊支出的占了36%,其次是100元以下占了25%,说明农村居民对于购买图书和报刊来扩宽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了解时事变化的途径不是有很大的欲望,从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多数村民认为可以通过看电视来了解时事,有些村民提到没有可以购买图书和报刊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农家书屋的必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侧重点。
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了解
 
 
 
 
 
 
 
 
 
 
 
 
 
 
 
 


从表中可以看出比较了解的占15%,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的占64%,而不了解的占了21%,由此可以知道大部分人是了解新农村建设的,但仍有21%的村民不了解,说明了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村民认识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四、当地比较隆重的节庆活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当地节庆活动中比例很大,如春节、端午、中秋,从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当地颇有特色的节日有赶集、灵山庙会、赶春分,由此我们是否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来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五、日常文化体育娱乐生活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村民日常生活闲暇之余,最常见的是看电视、打牌、打麻将、下棋,而在调查中发现,上网、唱卡拉ok、跳广场舞或健身活动逐渐也发展起来,其所占的比例也不小,说明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提高,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由此我们可以想是否能举办与这些娱乐生活有关的比赛,如卡拉ok大赛,广场舞比赛等,来切实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六、所爱好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从表中可以看到农民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所占比例最大,为32%,反映了农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追求,他们也渴望一个舞台来展示自我,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积极性。
七、观看戏剧和文艺演出情况
八.观看电影情况
从上两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村民没有机会看到戏、文艺演出和电影,这就反映了农民对这些接触很少,那么政府也可从这方面入手,去发展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
九、对农村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从表中可以了解到有12%满意农村文化生活,有46%较满意,还有42%的人不满意农村的文化生活,由此我们发现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完善,同时我们应该通过前面问题的调查来分析该如何去切实提高村民的文化生活。
十、对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的需求
十一、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基本情况
从上面三个图表可看出首先村民对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及增添村级体育健身方式的需求量很大,其次是有55%的乡镇没有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而去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人所占比例很小。由此总结出三方面问题一是怎样扩大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二是考虑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内容是否过于单一,不能吸引村民参与,发挥其作用;三是能否以全民健身活动方式结合村小学的建设来引进一些健身基础设施。
三、与文化站罗站长的交流结果
1.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罗站长表示配合上级进行农家书屋的筹建工作,在全镇20个村一个居委会中已有15个村配置。
2.关于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表示衡东县有24个乡镇,分三批建立,而草市镇分属第三批,所以到目前为止,草市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还不完善。
3.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阵地方面有:农家书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自编自演(山田村)、广场舞、腰鼓队、龙狮队、诗词协会。
4.关于灵山庙会的发展:灵山庙会是村民自发进行的,在赶春分的前后各一天,历时3天,这是草市的特色,还有外地有游客自助来此参加旅游。
5.关于古建筑的保护方面,由于草市水资源丰富,地势较低,极易被水淹,需要去修建堤坝。
6.罗站长表示豆腐等草市特色菜的传播不断扩大,有望举办土菜文化节。
7.关于农村娱乐活动方面,罗站长表示会逐步增加农家书屋的内容,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及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并找专人负责管理,同时无线数字电视线、网线已开通于每个村。
8.争取建立农家乐、休闲娱乐、自驾游一条龙服务,切实发展古镇的旅游业。
四、与草市镇政府探讨总结
一.镇政府书记对我们所调研的数据及问题进行了总结:
(1)关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2)如何建设好农村文化活动阵地;
(3)如何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休闲方式,进行积极向上的文化方式。
二.基本情况:典型的农业乡镇,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将近60%的人口外出务工。
三.文化特点:(1)活动单一,以打牌为主;(2)镇上有村民自发组织的龙狮队;(3)诗词楹联文化交丰富,全力建设湖南诗词之乡;(4)大众文化受场地限制,造成活动单一。原因:(1)条件限制(2)沿河17个村易受洪涝灾害(3)宣传仅停留在对村干部的层面,内有专门从事宣传的人员;(4)引导方面不够,全民工程繁大,不是短期就能有成效的。                                                                                     
四.政府所做的努力:
(1)加强思想宣传,充分融入居民生活中去,改变现状;
(2)广泛开辟新的市场,怎样去开展活动,将由政府带头,企业出资,群众参与多渠道发展;
(3)管理方面的问题,找专人管理农家书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用电脑去管理,保证书籍的保存和维护;
(4)关于本地报刊亭的建设,引进一些有用的书籍;
(5)发挥本地优势:灵山庙会。
五、结论及建议
由调查数据和所了解的一些情况,进过缜密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农村文化活动个体丰富而形式单调。其中个体文化活动相对丰富,老年人易被忽视,群体文化活动萎缩。
2.文化资源缺乏包括个体文化资源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
3.传统文化氛围较浓庙会和集市的盛行,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就以上结论我们向当地政府和社会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一)、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只有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才有长足发展的保障。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继续实施“文化三下乡”工程。做到村民喜爱什么送什么、村民需要什么送什么,提高送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社会文化资源尽量向农村倾斜。电台、电视台开办农村频道,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报刊杂志多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农村文化建设应该覆盖每个年龄段的群体。
(四)、提高活动参与率,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村民“零距离”。根据村民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习惯,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注意文化活动的导向性、示范性,注重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让先进文化与村民“零距离”。
(五)、自主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如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楹联、花灯、龙舟、舞龙等民间艺术和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项目等。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蒋和平,朱晓峰.人民出版社.2007.10
2. 《乡风文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基于浙江实践的研究)》陈立旭,潘捷军新华出版社2009.1
3.《我们农民的文化生活是大事》.求是阳新丽..2005.8
4.《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刘汉一.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5
 

上一条:大学生快乐指数调查问卷 下一条:船山学院走读乡村文化小组调研湖南张家界桑植县土家族文化

关闭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