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南华大学委员会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南华大学 
 首页 | 组织机构 | 活力南华 | 学在南华 | 魅力南华 | 特色专题 |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调查研究>>正文
 

商能并重 学识贯通 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2018-04-13 王开田 胡晓明 点击:[]

随着企业组织管理、经营范式的不断创新,会计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会计教育面临着未来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对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探究。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需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高等会计教育应开展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商能并重、学识贯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养专业翘楚、职业旗手、事业精英为根本目标;强化“商”“能”“识”核心要素,与专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事业素质教育交汇融合,构筑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基本内涵和框架结构;通过实施分层分类培养、三课联动培养和培养机制建设,促进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纵横交汇的高素质内涵架构中,包涵隐性“商”素质、显性“能”素质和基础性“识”素质,分层开展专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事业素质教育。

隐性“商”素质。会计“商”素质按智慧商数、思维属性等不同分为会计智商、会计情商和会计灵商,即“会计三商”,会计智商让会计学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遨游知识海洋;会计情商让会计学生感性应对问题、顺势而为;而会计灵商能促使会计学生探究意义和价值,追求卓越,不断创新。

显性“能”素质。会计人才显性素质框架中的“能”要素主要包括会计信息技术能力、会计职业适应能力、会计沟通协调能力、会计管理执行能力、会计创新创业能力等,即“会计五能”,是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现。信息技术、职业适应和沟通协调能力是基础性能力,管理执行和创新创业是拓展性能力;基础性能力侧重培养会计智商以及会计情商,拓展性能力主要培养会计情商和会计灵商。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结果,弱化了“商”“能”的有机统一、个体差异以及能动性发挥,导致学生职业适应较差、沟通协调不足、管理执行不强,缺乏发展后劲和持续改革的动力,难以适应会计转型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而会计“五能”训练有助于推动会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基础性“识”素质。即会计知识、会计常识、会计见识、会计胆识、会计赏识、会计共识、会计卓识,可用“会计七识”来概括,是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教学要素。传统的高等会计教育重视会计知识的传授与行为规范,弱化了会计见识、胆识、赏识的教育;会计教学长期看重第一课堂学习的效果,淡化了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致使学生没有生机,缺乏变通和创新,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发展和向管理型转变的需要。通过“学识贯通”培养,会计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超越。

商能并重、学识贯通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通过分层培养、分类教学,突出三课联动,体现了“商”“能”“识”一体化动态发展过程。

分层分类培养。以“会计智商”为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能力为培养规格,开展会计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型卓越会计人才(专业翘楚);以“会计情商”为培养目标,职业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为培养规格,开展会计职业素质教育,培养职业型拔尖会计人才(职业旗手);以“会计灵商”为培养目标,管理执行、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规格,开展会计事业素质教育,培养事业型创新会计人才(事业精英)。要注重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选择权、发挥学生能动性,通过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分类培养多样性、个性化高素质会计人才,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班级和发展路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狠抓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建设,加大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的比重。如实施人才分层培养,低年级打通培养,高年级定制培养,公共基础课程分类教学;开设专业型、职业型和事业型方向班,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讲席教授,并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开设国际班,采用国内、国外融合培养模式。

三课联动培养。三课联动培养就是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通过建平台、搭舞台,推进、活跃第二课堂;通过强专业、拓视野,延伸、强化第三课堂,三个课堂协同育人。第一课堂重创新。强调课程设置模块化,通识课程模块充分体现“商”“能”和“识”素质的能动、递进关系;专业课程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成财务共享实验室、实践创新创业基地。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学团队,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展职业引导,开设会计学科导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教授给低年级学生授课。建立MOOC课程录播室,形成融入学习反馈机制的高利用率MOOC课程教学体系,覆盖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建立网络平台,引进和开发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做到所有教学计划、课件、作业、考试、课后学习、教学问答与反馈、教师基本信息等全面实时可查,同时实行教学管理工作的大数据搜集和应用分析。第二课堂即课外学生自主教育活动,有着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障第二课堂落地实体运行,学校设立各类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为各组织配备相关方面的专长指导教师,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行业、学校、学院的各类竞赛。第三课堂即校外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交流活动,是对第一、第二课堂“商”“能”“识”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包括以下内容:让学生更多地熟悉社会、了解世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寻找杰出校友等活动;成立会计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建立海外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提高学生国际商业竞争力;实施“双导师”教学模式,聘请校外兼职导师,提供行业、企业实践创新指导。通过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讨论,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三课堂实习实训、社会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社会视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冲动,提升专业、职业、事业素养。

培养机制建设。学校通过顶层设计,创建适应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教学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资源合理配置与成果共享,为商能并重、学识贯通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搭建稳固、优质的环境;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国际化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机制、信息化教学机制、网络评教机制、教学科研激励机制、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督学督教工作制度等一整套高质量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培养计划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和培养结果质量;大力开展理论研究、专题探索。

商能并重、学识贯通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融合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等相关理论,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商”的素质、“能”的素质、“识”的素质循序培养、协同推进。学校强化会计知识、常识教育,提升会计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会计智商,积淀“专业素质”;开展会计见识、胆识、赏识教育,提升职业适应和沟通协调能力,开启会计情商,锤炼“职业素质”;注重会计共识、卓识教育,完善、提升管理执行和创新创业能力,激活会计灵商,形成“事业素质”。

高等财经院校在实施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教与学协同,扩大教师角色的内涵。教师既要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深化第一课堂的内涵,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情感的引导,培养学生理解他人、善于沟通的能力,还要激发其灵性,引导其探索专业知识新领域,改变课堂教学“填鸭式”的呆板现象,使课堂既严肃,又活泼、生动、有趣。第二,科研促教学,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积极进行学术理论研究和专题探索,并主动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将“商”素质、“能”素质、“识”素质融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发商能并重、学识贯通、和实践实训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第三,学有所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将学生时间管理、职业素质、个人规划、就业愿景等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责任编辑:马金花)

 

上一条:7000万人次选学!慕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关键招 下一条: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工作的理念变革与实践探索

关闭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